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在大家的印象中,大熊猫都是“黑+白”的标准配色,尤其是它们那一对显著的“黑眼圈”,更是大熊猫形象的经典元素。但也有“例外”,几个月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拍摄到的一批特殊的照片和视频,内容是目前已知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的完整活动影像。长达四年的追踪监测,记录到了这只白色大熊猫与多只野生大熊猫个体的交叉活动轨迹,还有它吃竹子、蹭树干做标记以及疑似交配或打斗的行为。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获取了白熊猫的粪便样本,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精准的分析解读,最终确认其性别为雄性。
大熊猫为什么会白化?毛色如此不同,大熊猫之间如何确认是同类?大熊猫如何跟其他野生动物相处?工作人员进山科研如何避免跟猛兽相遇?
白色是大熊猫穿的“保护色”?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介绍,白化一般由于基因突变形成,即完全没有产生黑色素,造成皮肤或毛发呈现出白色,比如小白兔如果眼睛是红色,通常是白化。还有一个与白化相近的生物学概念叫白变,是指能够正常产生黑色素,但由于丧失部分色素细胞导致体表和毛发不呈现颜色,比如有的小白兔眼睛是黑色。
如果父母双方都属于白化,其后代必然是白化。但如果父母只有一方是白化,后代是否白化则不确定。白化属于非正常状态,因此白化的个体比较罕见,但白化这一基因突变的现象,其实在动物界非常普遍,甚至在乌鸦中也有白化的个体。
白化只是极少数个体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谈不上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在自然界中反而更容易暴露在天敌眼前。虽然新闻视频当中可以看到白色大熊猫栖息在海拔2500~3000米,但在大熊猫的生命周期当中,下雪的日子其实并不多。但是,大熊猫其实也并不需要隐蔽自己来躲避天敌,毕竟大熊猫本质上也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除了集群捕食的豺以外,其他动物很少对大熊猫构成威胁。
“皮肤”不同,也不妨碍辨认
新闻视频显示,白色大熊猫不仅健康地存活,还与区域内其他的野生大熊猫个体有着正常的交流和互动,白化突变并未影响到它的成长和社交活动。颜色差异如此明显,其他大熊猫是如何辨别白色大熊猫就是同类的呢?
张劲硕介绍,熊科动物以及其他多种食肉动物并没有发达的视觉细胞,因此并没有依据颜色判定是否同类的生理学基础。而动物也并非简单从颜色进行判断。声音、气味、轮廓体型等,都是动物判断是否属于同类的依据。
新闻视频当中还可以看到,大熊猫喜欢的树洞,豪猪、亚洲黑熊也喜欢来。张劲硕表示,这并不是动物们跑来聚在一起开会聊天,只是在兽道经过的地方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动物们从这路过时,留下粪便和尿液以标记气味,用来给各类动物提供信息。可以将其理解为兽道上的驿站,或是一个不实际接触的社交场所。
野外害怕猛兽?也许猛兽更怕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明星动物众多,但偶遇猛兽不必担心。张劲硕表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从智人出现就开始了,至少有数万年的时间。因此今天保存下来的动物,其实往往都比较怕人。野生动物听到人类的声音或闻见人类气味时,都会主动躲避,因此能够见到野生动物的概率极低。甚至很多研究大熊猫的科学家一辈子也没在野外见过野生大熊猫。
张劲硕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有3000多个,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在国家公园范围内重新整合。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跨越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20多个县市,面积非常大。其中,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也并不是简单的隶属关系,而是营造一个新模式,涉及统一管理协调、生态旅游、农业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研学等多方面。
“根本目的是让当地经济发展发生转型,利用绿水青山提供更多的服务价值和功能,而不是简单利用具体资源。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张劲硕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32111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705.com.cn/a/33559.html